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个什么病?这些常识你必须知道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糖尿病的诊疗情况是“一高三低”: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一、糖尿病的危险信号
视物模糊
睡眠不足或者用眼过度都可以导致视物模糊,但是除去这些因素之外,还会有视物模糊,并且越来越重,那可能就是患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病程越长出现的机率越高。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眼底。
尿中泡沫多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小便泡沫多,多是蛋白尿所致,可能预示着肾功能出现了损害。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标志,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硬化常伴有蛋白尿现象。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复查尿蛋白。
恶心呕吐
身体莫名的乏力疲倦,并且伴有恶心、呕吐,这可能是体内葡萄糖运转受到阻碍的表现,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酮症酸中毒的情况,尤其是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更需要注意。
手脚麻木
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手脚麻木的症状出现,这可能预示着出现了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而神经一旦受损,几乎是无法逆转的,需要早期重视。
手足发凉
手足发凉,伴有下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则提示很有可能出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容易导致或加速动脉硬化造成合并血管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者堵塞等并发症。一般轻度狭窄的病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严重者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足引起足部坏疽,甚至截肢。
血压变化
高血压常常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伴随疾病,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加速我们的心、脑、肾、眼底、大血管等器官的损害,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生活中除了重视监测血糖外还要监测血压。在临床上还有一部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出现一过性晕厥,这都需要引起重视,注意体位变化不要太快。
并不是在生活中出现了以上的症状就一定意味着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不佳的人患并发症的风险要远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的人,可一些患者尽管血糖控制得很理想,但还是出现了并发症,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全面的体检十分必要,应防患于未然。
二、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高热量饮食,肥胖,缺少运动,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均是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另外穷过的人和孕妇,更容易被糖尿病看中!
1、穷过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穷人变土豪就很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从小到大营养状况都比较好,反而不会容易得糖尿病,因为机体长期习惯了这种营养状态。
2、孕妇更容易患糖尿病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亿女性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也是全球第九大女性死亡原因。而与女性密切相关的糖尿病类型——“妊娠期尿病”,其发病率也是日益增高。
妊娠期糖尿病(GDM)一般是在妊娠晚期(孕24~28周)发生的糖耐量异常,随着分娩的结束,多数患者的血糖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机率逐年增加。
三、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富贵病”,在中老年中的患病几率逐年上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从表面看,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尿液中有糖分排出;从本质上讲,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其特点是长期全身性能量代谢紊乱,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危害,并非仅仅“血糖升高”这四个字,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包含血压、眼部并发症和肾脏并发症等等,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10年后,约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其中患者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地升高。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1.6%,即在中国十个成年人中就一个人会罹患糖尿病。年龄超过40岁、超重与肥胖人群、“久坐族”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亟需加强健康管理,早防早治。
此外,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已不再仅限于老年人。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因此,任何年龄的人群都可能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容易引发的几种疾病:
1、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易引起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2、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易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
3、糖尿病足,是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
四、糖尿病要怎么治疗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应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因此患者需要驾好“五驾马车”,与血糖和谐相处。
1、糖尿病教育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饮食控制
控制膳食总热量,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主食定量,主食定量最简单的办法是一餐一拳头大小的米。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及杂豆类。
3、运动管理
建议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久坐时应每隔30分钟活动身体一次。2型糖尿病患者为避免血糖波动过大,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
4、合理用药
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运动饮食控制不佳时需服用口服降糖药,如血糖控制依然不佳或病情加重,需加用胰岛素制剂降糖治疗。
5、病情监测
定期随诊,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定期并发症筛查,进行眼底检查、神经病变及足部检查等。
五、如何预防糖尿病?
我们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可以做到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实现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延缓糖尿病病程和并发症进展,降低致死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糖尿病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患者往往有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等,必须看到代谢综合征这个整体。
代谢综合征是一个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病”,治疗必须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那需要我们做到:
一个信念:与肥胖决裂;
两个要素: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
三个不沾: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
四个检查:定期查体重、血压、血糖、血脂;
五六个月:减肥不求速成,每月减一两公斤即可,五六个月就见成效;
七八分饱:饮食上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即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食为主,同时保证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美好的生活源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管住嘴、迈开腿,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才能不做“小糖人”。